故事发生在一九五一年的德克萨斯州,老牛仔桑姆(本·约翰逊 Ben Johnson 饰)在此地经营着一家电影院,成为了当地年轻人们回忆里无法抹去的一笔亮色。高中生索尼(蒂姆斯·伯特姆斯 Timothy Bottoms 饰)和好友裘安(杰夫·布里吉斯 Jeff Bridges 饰)是电影院里的常客,和桑姆亦是非常投机的朋友。
索尼经历过几场无疾而终的恋爱,心灵深深受到了震撼,他和裘安同时爱上了热情奔放的女孩杰西(斯碧尔·谢波德 Cybill Shepherd 饰),然而杰西最终选择了索尼,这令裘安感到十分伤心,选择了离开。桑姆去世的消息带给了索尼很大的打击,在桑姆的电影院里,索尼和杰西一起看了最后一场电影,这亦是电影院所放映的最后一场电影。
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(提名)Stephen J. Friedman
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(提名)彼得·博格丹诺维奇
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本·约翰逊
《最后一场电影》下载观后评论: 彼得·博格丹诺维奇生涯最佳作品了,片名的含义更像是一种迷影化的叙事植入,在电影院放映最后一场电影之后,青春也随之结束了。本片在剧作上启迪了2年之后的《美国风情画》,人生某个重要时刻的持续时间展开,以地域为连接的群像化叙事,可以说开创了美国青春片的一个叙事模型,这一模型从博格丹诺维奇到乔治·卢卡斯,最后到了理查德·林克莱特。但与后两位电影里因年纪带来的前途光明不同,本片始终带有一种暗淡的忧愁,青春荒废时间下无意义的生活流水,充满的却是躁动与忧虑,在最终的变数到来之时最终完成自我阶段性的蜕变,但在之后依旧是前路茫然。电影另一趣味之处在于,黄风狂沙,边陲小镇,西部片自带的传统意向消泯了之前荧幕上的恢弘印象,转而成为了孤寂萧瑟的直白景色,此举也更像是博格丹诺维奇对西部片奏起的挽歌。
三刷,彼得·博格丹诺维奇最高作,私影史十佳青春片之二。1.《最后一场电影》讲述了一九五一年美国德克萨斯洲几个小镇青年的故事,以悲凉寂寥的青春残酷物语,展示了美国在旧西部神话逝去后极端空虚、扭曲的社会状貌。风格之暗郁、低沉,配合怀旧复古的黑白影像,与同时期的《美国风情画》构成镜像两面。2.友情、爱情、欲望,对先辈的追求及牛仔不羁生活的向往,终究伴随青春的消逝一去不返。朋友的离去、无言的诀别,迷茫交织孤独。回首漫长人生路,美好幻灭后仅余破败街道上的一抹风沙。3.时代的终结与电影本身的衰落。4.我们打架,我们又和好。我们嘴上说着再见,其实心里都懂得,这便是永别。5.剧终两个字,到底有多沉重。待电影落幕后,你还会爱我吗?6.后来如何,后来她长大了。(9.0/10)
四星半. 从第一场戏开始,本片显露出实打实的歌舞片底色――尽管之后我们发觉,它实际上是"半部"歌舞片.表面看来进行的是与同年的《陆军野战医院》相似的声音探索,但运用的思路却迥然不同:一切环境音都被当成了伴奏音乐来使用,运镜则带着某种choreography的味道,即便摇头或眨眼的微小动作都仿佛在应和着声音与调度的节拍;这种配有舞蹈的"无终旋律"随着Sam的去世而彻底停止,影片剩下的部分再不复有任何韵律的痕迹.探讨看似松散实则古典的剧本或作品内在的右翼倾向都意义不大,在一个十年的最后一天看这最后一场电影,难免会令人伤感:曾经和我们一同看电影的人,都不知何时会再见了.
好喜欢这种黑白基调的电影。70年代的电影竟有一种50年代的错觉。感觉最后一场电影看的不是电影,是情怀。风沙把一切都掩盖了,那些人那些事早已变为回忆,只剩那座孤零零的电影院。结尾Ruth对Sonny说你别在意,倒有一番心酸的感觉。(ps:Ellen Burstyn年轻时好漂亮,在电影里差点认不出。还有演Ruth的Cloris Leachman演技真的是太强大了,结尾演的我看哭了。看的时候就感觉她应该拿一个奥斯卡最佳女配,没想到一查还真的是!对演技强大的演员真心喜欢到无可救药了。)
最早的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。黑白影像构建了一首缅怀的散文诗。弥漫的荷尔蒙、镇痛迷茫蠢笨冲动的青春期标签都有。好的是,整个电影情绪的构建,记忆中的青春年华,正如那个年代的最后一场电影是多么珍贵值得怀念。难忘的青春躁动有几个片段,尤其出租车司机女神,杰西的泳池脱衣秀,不仅池里,所有观众都等着哈。在河边亲热的ubelongtome乔斯塔福德的神曲,真是适合1970年代最美好的时光。我们也曾年轻过,我们也会像最后一幕那样,在各奔东西之后预见未来般、默默的孤独拭泪。
这部电影,我真的说不出什么,被征住了,忧伤,沮丧,时代和世俗就是这么让人憎恨。导演:95导演的技法,淡如水,又细腻。影像:90剧本:100这个剧本其实还有空间,但整体下来气氛掌控的统一简直是个壮举。看完桑尼和杜安看过他们的最后一场电影,长叹一口气,仿佛自己也经历了这一切,学生时代的轻狂是多么美妙,但无法对抗的虚无啊,那么多纯真的事情和人都走了,祈祷我们不会变成自己害怕的人吧。表演:90创新:90综分:93影史意义:×0.9
70年代好莱坞的年轻导演们执导筒,恣意地回望自己的少年时代。他们听着西部的传说长大,向往去墨西哥历险,然而西部早已逝去。小镇上百无聊赖,一片萧索,在电影院、咖啡馆、台球厅里度过的岁月都结束在高中毕业那一天。片名《最后一场电影》一语双关,影院关门小镇居民沦为电视的忠实支持者,开头与结尾均表达了小镇萧瑟荒芜的气氛,关于“荒蛮西部地区”神话已经破灭,只是变成了对昔日英雄气概的的回忆和怀念。
原本的文本已經很好。要描繪枝葉生存的不易,就要下挖它們的根莖。它以青年的視角去追溯慾望,慾望的產生與壓制,造成上一輩人的腐朽和逃避,也就遺傳到下一代的腐朽和逃避,以至於整個鎮的死氣沈沈。導演的技法上,冷靜就是他最大的寶藏。幾個配角的特寫都拍得極好,尤其最後一場女配,幾種情緒的強弱轉換深刻又自然和流暢,不露痕跡。放在今天也是奪目的演出。
关于电影和人生,就像是点和线的关系,也像是遗憾和命运的合体,正因为青春年少,男孩和女孩开始用身体去丈量世界,几个性爱场景都很有趣,配合着黑白光影,别有一番韵味。在Peter Bogdanovich的小镇上,情感既显得轻佻又表达深刻,世俗的女孩向往着外面的花花世界,而那些即使是沉溺于幻想之中的男孩们,在这里成长得都很好。
或許是文化差異太大的關係,美國那個年代的年輕人竟然如此孤寂無聊,男人無所是事只圖性事,女的更是盡只想著性事,除了會浪費大好青春,竟日無正事可做。導演刻意用黑白片去拍攝,意在突顯這些人的苦悶,其實觀者才是苦悶難當。電影片名用得並不恰當,整部電影中,最後那場紅河谷電影應無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看自己出生之前的电影,真的感觉很神奇。全程乡村背景音乐,已经把这个美国小镇的乡土气息烘托得浓浓的。无聊的青春,就这么几个女人,还有寥寥可数的偶像,多少类似我的青春。70年代应该是美国性解放运动的时代,第一次在黑白电影里看到露2点,把青春刻画得如此丰满。黑白片丝毫掩盖不了女性的美丽。
爆烈、混乱、躁动、迷惘、伤感、失落、起初充满期许最后满载失望的成人礼。青春片的残酷在于其凸显时间是线性的、不可逆的、一去不复返的;在于其展示出成长过程中最为刺痛的那些瞬间;在于其将世界真实的一面第一次赤裸裸地展现在少男少女面前,有的人咬着牙流着血满身伤痛地挺过去了,而有的人没有。
父权崩塌后分崩离析的青春。这个“父权”被PeterBogdanovich用西部片(BenJohnson)隐喻过后,强化了文本感,也很贴合他影评人的身份。最妙的还是“TheLastPictureShow”这个标题,背离想象中里程碑的仪式感,在轻描淡写间告别,非常普世的青春刻画。